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校友风采】丁志文:初心不改 虽远不怠
发布时间:2020-11-24    作者:青岛科技大学报      初审:     终审:    点击:[]

和善的面庞,稳健干练的步伐,操着一口地道的青岛话,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他是我校1980级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校友,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镇宁工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丁志文。

舍小家顾大家

1984年,刚刚毕业的丁志文被分配到青岛红星化工厂(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在车间实习的一年时间里,他体验着“三班倒”的生活,不辞辛苦勤恳工作。公司主要生产钡、铬系列产品,也正由于其对环境和原材料要求较高,耗能较大,生产销售运作受限,1989年底公司停产铬盐产品。1992年,公司开始从青岛迁往原料产地,原青岛厂区停产,2001年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丁旗镇改制成立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变革的背景下,摆在丁志文面前的是难以选择的去留问题,“安顺距离青岛两千多公里,很多人不愿意跑到那么远去工作,有不少人选择离开。”丁志文说。

为了生活,更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丁志文与企业相伴二次创业,2001年,他离开年仅两岁多的女儿从青岛来到贵州新厂址。“那是段苦日子”,至今回想起来,丁志文仍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没有宽敞的大马路,交通工具只有马车,从贵阳到安顺再到丁旗镇需要4个多小时,乡间土路的泥淖几乎阻隔了厂内与外界的交流。最令大家头疼的是吃水问题,“没有直饮水,我们只能依靠雨水”,这种生活环境下,基本生活条件成了奢望。艰苦的条件考验的是职工的耐心,“刚来的时候有100多个青岛人,后来还是有几个耐不住寂寞走了,想家是常态,但我能从苦中找趣味,所以那种环境下我还能自得其乐”。

就这样,丁志文与公司共同成长。在全厂上下共同努力下,贵州红星不断做大,整合资源扎根贵州,产业领域涉及化工、矿产能源、绿色产业、国际贸易、港口物流等,主营的钡、锶、锰系列产品已经做到同行业领军地位,成为“世界钡王”,近几年来开始在钡锶新产品、电池新能源、天然色素提取等项目上投产。

风雨同舟十余载,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背后,是丁志文对家庭的割舍和内疚。“我亏欠家庭很多,这是我的遗憾”,从2001年在外地工作以来,丁志文便和家人聚少离多,因为工作原因缺乏对孩子的陪伴,所以他很注重平时的电话交流。“女儿高中时我几乎天天跟她通电话,时刻掌握她的思想动态,帮她疏解烦恼”,在女儿青春期逆反期阶段,丁志文虽然不在身旁,但他的关心时时刻刻陪伴着女儿。常年在外工作,丁志文坦言,爱与责任相连,要养家糊口面对现实,“刚入职的时候只有45元的月薪,到第二年56元,到了1988年基本工资有66元,直到1994年才开始翻番”,丁志文一直以来对家庭默默地付出如静淌的流水,在岁月的长河中柔情尽显。

时代春风 给予无限可能

来自农村家庭的丁志文感慨美好时代给予了他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炫彩的舞台。1980年刚刚考入山东化工学院时,丁志文还不太适应,后来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才逐渐习惯。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三批受益的考生,丁志文坦言,国家政策和时代春风给予了同他一样的学生无限的未来,获得宝贵学习机会的大学生们学习热情特别高涨,如饥似渴地学习,“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很多,也更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

“大学四年是我成长路上夺目的一页”,谈到科大生活,丁志文流露出浓厚的母校情怀。因化学成绩突出,丁志文志愿填报时选择了化工系,“学校里学术气息很浓厚,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与老师讨论问题”,80年代学校招生少,教职工与学生比例近乎1:1,师生间亦师亦友的紧密联系促进了教学相长,也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科大传授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我做事的能力”,他说,专业素养的形成不仅依赖于扎实的知识基础,大学里培养的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磐石”。

四载芳华青春永驻,大学校园里生活的点点滴滴丁志文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他回忆,80年代同学们看足球世界杯,电视在当时还是“稀罕玩意儿”,大家把仅有的一台电视搬到走廊,整栋楼的学生挤到一起看,“信号经常不稳定,电视画面还有雪花,想想那时大家也是兴趣高涨,模糊的画面也看得相当起劲儿”。那时课余活动虽然不像现在丰富多彩,但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能自娱自乐,“最大的活动就是出去跑步,那时学校周围没有开发,还是一片庄稼地,既锻炼了身体又促进了同学情谊”。

栉风沐雨 砥砺后辈前行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回望自己走来的一路,丁志文说,年轻人做事思维跳跃、富有朝气,却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踏实肯干才能越走越远。谈到大学生初入社会,丁志文告诫我们,多看多听多练是不断进步的阶梯,“企业不同于学校,生产效益才是根本,谁能把书本里的知识快速转化到实际操作中,谁就走在了大家前面”,他拿化工行业举例,“比如化工专业学生进入工厂,像球阀、截止阀在哪个位置,遇到不同的情况应当怎样调控,这都反映出你的专业基础和素养”。他直言,从学生到职工的角色变化切忌清高,多与厂区老职工交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所在的企业要尽可能全面认识,这就是实习期最关键的任务。他说,以镇宁工厂招聘学生为例,毕业生入职有三个月的适应期,短暂的时间实则包含大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问题,“自己适不适合工厂,工厂选不选择你,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些问题都将解决”。

丁志文告诫我们一定要加强锻炼身体,他至今仍记得毕业时系主任教育同学们“健康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的号召,其目的就是希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丁志文不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坚持至少一万步的运动,从不懈怠。

弦歌不辍,岁月静淌,初心不改,虽远不怠,丁志文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也将携爱出发,秉持踏实肯干、坚守初心的精神,铿锵有力地走下去。

(学生记者:孟祥昊,指导老师:韩玉花)

上一条:化工学院在第三届“同心聚力石榴籽,民族团结颂党恩”少数民族学生主题演讲比赛中获佳绩
下一条:化工学院举行第五轮学科评估讨论会

Copyright 2019 版权所有: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E-mail:jingcai@q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