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在线 >> 正文
【化匠笃行暑期社会实践】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队赴青岛市纺织谷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8    作者:文/赵建滕 时继财 图/化工学院      初审:贾建闯     终审:    点击:[]

青灰色的砖墙爬满斑驳的时光印记,锈迹斑斑的纺织机仍保持着运转的姿态,老旧厂房的木质横梁上还留存着当年工人师傅们手写的生产标语……近日,青岛科技大学赴青岛市北区“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20余名队员,踏着盛夏的蝉鸣走进青岛纺织博物馆,在交织的经纬线中,开启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工业文明对话。

青岛纺织博物馆坐落于曾经的青岛国棉五厂旧址,这片占地近3万平方米的园区,完整保留了从1902年至20世纪90年代的纺织工业建筑群,被誉为“青岛纺织工业的活化石”。实践队刚踏入博物馆大门,便被眼前一座高约5米的主题雕塑吸引——雕塑以数百个齿轮、纱锭和织布梭为原料,通过螺旋上升的造型,巧妙还原了青岛纺织从手工纺纱到机械织布的发展历程。“你看这些齿轮的咬合角度,完全复刻了1920年代德国进口纺织机的传动结构。”带队老师指着雕塑细节向队员们介绍,“每一个零件都承载着真实的工业记忆。”

在“历史回响”展厅,一台编号为“QD-1905”的老式织布机静静伫立。队员们围拢观察时,博物馆讲解员轻轻转动机器侧面的摇柄,经纬线在木质机架间规律穿梭,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生产车间。“这台机器是1905年由德国礼和洋行引入青岛的,是青岛近代纺织工业起步的见证者。”讲解员的声音带着历史的厚重,“当时青岛刚开埠不久,外国资本家看中这里的港口优势和劳动力资源,陆续建起多家纺织厂,这台机器每天能织布12米,在当年已是‘高效设备’了。”队员王雨桐一边记录,一边用手机拍下机器上磨损的踏板:“你看这踏板边缘的凹陷,是无数工人师傅日复一日踩踏留下的痕迹,这哪里是机器,分明是刻着时光的纪念碑。”

沿着展厅内“青岛纺织百年大事记”的时间轴前行,队员们在一组泛黄的老照片前驻足。照片中,1930年代的纺织女工们身着蓝布工装,坐在整齐排列的纺纱机前,手指在纱锭间灵活穿梭,车间墙上“实业救国”的标语格外醒目。“抗战时期,青岛的纺织工人曾用‘怠工’‘破坏机器’等方式支援前线,仅1938年就有200多名女工参与了秘密物资运送。”讲解员讲述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来自纺织工程专业的队员李哲感慨道:“课本里说‘纺织业是近代中国工业的支柱’,今天才真正理解,这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家国情怀。”

在“生产现场复原区”,队员们找到了更生动的工业记忆。这里保留了1950年代国营棉纺厂的完整生产布局:从清花车间的开棉机、梳棉机,到细纱车间的千锭纺机,再到织布车间的整经机,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队员们顺着生产流程边走边看,发现车间地面的水泥地上仍有清晰的“安全线”标记,墙角的工具箱里还放着锈迹斑斑的扳手、纱剪,甚至连墙上的挂钟都停留在1998年7月15日——那是这家棉纺厂停产的最后一天。“当时工人们就是在这里三班倒,最高日产棉布8000米,供应大半个华北地区。”曾在这里工作30年的退休老工人张师傅恰好来博物馆做志愿讲解,他指着一台细纱机告诉队员:“这台机器我管了15年,纱锭转速从每分钟8000转提到12000转,我们那会儿常说‘机器转得快,国家才能富’。”

“这次实践让我对‘工业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实践队队长在总结会上说,“它不仅是高效生产的追求,更是危难时的坚守、发展中的创新。”队员们纷纷表示,在博物馆看到的不仅是机器和厂房,更是一代代纺织人用双手编织的梦想——从近代实业救国的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振兴,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技术革新,青岛纺织的百年历程,正是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在博物馆的留言墙前驻足。有人写下“愿以青春织新篇”,有人画下纺纱机与现代高楼的剪影,还有人贴上了自己拍摄的纺织机特写照片。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青岛纺织博物馆”的铜制牌匾,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而那些在时光中沉淀的工业故事,正通过年轻的声音,准备着在新的时里,继续被讲述、被传承。


下一条:【化匠笃行暑期社会实践】青岛科技大学赴高密市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教育帮扶实践活动

Copyright 2019 版权所有: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E-mail:jingcai@q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