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青禾童学”支教团奔赴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陈楼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活动。团队以“知识赋能成长,美育浸润童心”为主题,围绕美术、手工、音乐、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向设计课程,为乡村儿童打造了一个充实而温暖的暑假,用青春力量书写教育帮扶的实践答卷。

多元课程:在兴趣中打开认知之窗
支教团结合乡村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打造“文化+艺术+实践”的多元课程体系,让课堂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趣味窗口。
美术课上,志愿者以“夏日花卉”为主题引导创作。黑板上“彩”“色”等板书旁,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向日葵、花瓶的轮廓,再以明丽色彩填充。课程尾声,五位孩子举着画作自信展示,稚嫩的笔触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想象。

手工折纸课充满欢声笑语。志愿者俯身为孩子调整折纸角度,红色彩纸在小手间翻转,渐渐成型为小狐狸、千纸鹤等形象。“老师你看!”两位孩子举着刚完成的折纸作品笑眼弯弯,教室里满是创作的成就感。


扎染课则让孩子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志愿者站在屏幕前,讲解“扎染是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随后指导孩子将白布折叠、捆绑,浸入染料。当蓝白相间的纹样在布料上晕染开来,孩子们兴奋地举起作品,“原来白布能变这么好看!”


音乐课上,《明天会更好》的旋律在教室回荡。屏幕显示着歌词,志愿者带领孩子逐句学唱,童声清澈而坚定,“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的唱段里,藏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懵懂憧憬。

职业生涯规划课上,黑板上“农民、工人、医生、教师”等职业词引发热烈讨论。志愿者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大学专业怎么选”“不同职业的日常”,启发孩子思考“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乡村孩子的职业认知埋下探索的种子。

暖心互动:盛夏里的温情瞬间
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联结。课间时分,支教团联合校方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乒乓球桌上摆着圆滚滚的西瓜,志愿者与老师一起切块分发。孩子捧着西瓜大快朵颐,汗珠混着瓜汁,笑容在盛夏阳光里格外明亮。

“老师,这个给你吃!”一位孩子悄悄递来一小块西瓜,让志愿者心头一暖。这些日常互动里的信任与依赖,让支教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教育是双向的温暖”。
青春答卷:支教路上的双向成长
为期两周的支教,让“青禾童学”支教团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蜕变。志愿者们坦言:“虽然备课时会焦虑,但一想到能用知识为乡村孩子打开看世界的窗、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孩子们的变化同样令人欣喜:从第一节课的羞涩沉默,到后来主动举手提问、围着志愿者分享“家里的小花猫”;从对“大学”“职业”的茫然,到课后追着问“姐姐,化学家是做什么的?”……这些细微的成长,让支教团坚信“短期支教也能在孩子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
离别之际,支教团与全体学生在教学楼前合影。红色旗帜上“青岛科技大学赴商丘市睢阳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字样格外醒目,孩子们簇拥着志愿者,镜头定格下这段夏日里的温暖记忆。

此次支教,“青禾童学”支教团用多元课程与真心陪伴,为陈楼小学的孩子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新窗口。未来,团队将总结实践经验,优化“艺术+职业启蒙”课程体系,探索“长效化支教帮扶”模式,让“青禾”的教育力量在乡村持续生长,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动能。